朽月十五
前往首页 搜索小说 我的书架 个人中心
朽月十五
VIP签约作家
作品数量 5
累计创作 0万字
渔家四时鲜
渔家四时鲜
仙侠
新文案:当望海从蔚蓝到赤潮泛滥,鱼虾翻肚而死,海浦镇逐渐衰败,渔民生计难以维持。身为海鲜餐馆主厨的江盈知失业,失魂落魄之际,她向海神娘娘祈求望海恢复以前的模样。第二日她就身穿回百年前的海浦镇,见到了以前的望海。这时望海的海面清澈,鱼类繁多,有带鱼、小黄鱼、乌贼、鲐鱼、鲹鱼、毛虾、梭子蟹…而让江盈知惊喜的是,早已不复存在的鱼汛在这里依旧不断。春分小黄鱼汛来临,夏汛转为大黄鱼,冬则为带鱼最旺时。在这里她也有了新身份和一双弟妹,她开始重操旧业,赶海发家,摆摊卖吃食。她靠摆摊从住原始渔竂(liáo),靠简易的炊虾灶蒸煮海鲜贩卖,到后面有了自家的渔舍,从小对船换到了大苍船,再到后来在镇上盘下一座走马楼,挂上了旧招牌:四时鲜。【本文指南】1.女主身穿,本文设定里不会携带病毒对古代造成任何影响,具体见文中,弟妹无血缘2.本文半架空,真实朝代,背景虚构,如有地名雷同,纯属巧合3.有男主,船老大4.吃喝日常向,海洋风俗文,发家致富有,但是不可能很夸张
8小时前更新
0万字
眠春山(种田)
眠春山(种田)
军事
文案:姜青禾一家三口穿越到塞北山野第二年,在春山湾脚下有了一座小房子,两层高,阳台开阔,站在上面能看到远处茂绿的草原。屋前栽花、搭藤、支秋千架,屋后垦荒种菜,还圈了个棚子,养了头野鹿,渐渐的棚子越来越大,从几只鸡鸭,到后面放羊。他们傍山而居,逐水而眠,游荡在牛马布野的草原。春初积雪融化,蓬蓬勃勃的苜蓿闯出地面,苦苦菜满山遍野,枸杞头青嫩,冬播春收的菠菜成熟。夏时水草丰美,放牧的住在夏窝子里,赶牲畜吃草抓夏膘。过了六月红花采摘,择嫩沙葱腌几坛子,冬小麦夏收,忙忙碌碌。秋起山里的枸杞亮红红,玉米早已饱满,去薅藏在草丛里的野芝麻,等到第一场秋雨过后,摸黑点火把到草原上采白蘑菇,从早霜忙到河水上冻。冬日雪夜里,生起暖炉,围着火堆吃羊杂,来一碗热奶茶,再灌杯热冬果。打羊毛、织毛衣,酿浑酒,猫冬正当时。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,人民炽盛,万物生长。【本文指南】1.女主一家三口穿越,一家三口是指女主,男主和两人的女儿。2.塞外山林生活,日常流,无极品。架空,所有地名如有重合纯属巧合。3.主打温馨家庭感情流
2024年05月12日更新
0万字
宋朝小食店
宋朝小食店
其他
汴京的冬日阴冷,饶是临近立春,也丝毫不见暖意。祝陈愿带着风帽,毛茸茸的帽檐遮住眉目,双手藏在袖子中,灰蒙蒙的天色,她顶着寒风急匆匆地穿过回廊,来到厅堂中。她是早产儿,生下来时脸憋得青紫,哭声弱得根本听 宋朝小食店全文免费阅读_宋朝小食店全文阅读免费试读 汴京的冬日阴冷,饶是临近立春,也丝毫不见暖意。祝陈愿带着风帽,毛茸茸的帽檐遮住眉目,双手藏在袖子中,灰蒙蒙的天色,她顶着寒风急匆匆地穿过回廊,来到厅堂中。她是早产儿,生下来时脸憋得青紫,哭声弱得根本听不见,瘦弱多病,双亲带着她求医问药,身体才慢慢好起来。可是她也得了个畏寒的毛病,寒冬腊月时节,祝陈愿裹得再多,冷意也会渗透进身子里。厅堂里祝母陈欢一早升起地炉,屋子里暖意融融,祝陈愿解下风帽放在架子上。陈欢背对着她摆弄着买来的饼,头也不回地说道:“岁岁,快点去盥手洗面,过来吃早食。对了,你的刷牙子我瞧着上面的毛都掉了一些,今早去傅官人刷牙铺给你新买了只,旧的那只就换下来。”祝陈愿含糊应了声,拐进旁边的浴堂,木架上放着瓷盆,盆里热气腾腾,旁边的木橱上摆着只竹骨刷牙子,她打开木橱拿出牙粉,洒在棕亮的马尾上。洗漱完擦着面脂坐到椅子上,只瞧见陈欢一人,祝陈愿接过她递来的筷子,面上露出点疑惑的表情,“阿娘,阿爹和勉哥儿去哪了?”“你阿爹一早就拉着勉哥儿赶去书铺,真是报晓的行者都没两人起得早,今日我得去文绣院了,才紧赶着喊你吃早食。”她自小在娘亲的培养下,绣工了得,前两年回到汴京后,正逢宫廷外诸司的文绣院招善绣匠人,她便成了文绣院的工师。陈欢夹了块不大的胡饼,还冒着热气,放到祝陈愿的碗里,嘴上关切。“诺,胡饼你喜欢吃的,可得多吃点,长点肉,怎么好东西进了你的嘴里,肉是一点都没长起来呢?”她的眼神停留在祝陈愿的脸上,她的岁岁从小就瘦,长大了脸也小,眼睛却大,桃花眼和柳叶眉,没有表情也像是在笑的仰月唇,凑在一起,别提多招人稀罕,光是瞧着便觉得温雅明亮。祝陈愿吃着胡饼,忽略陈欢的眼神,王婆子饼店出来的糖薄脆,饼小芝麻多,一口下去只听得清脆的一声,薄饼便已在口舌中化开,甘香四溢。她细细品味,白糖、酥油、清油加上椒盐,调料混合得极好,面胚揉制得没有过头,炉火烘烤的火候也把控的刚是时候,薄饼才香脆十足。“岁岁,你饼拿在手上不吃,在想什么?”陈欢的话让祝陈愿回神,她捏着薄饼,“阿娘,今日晚食我们吃羊脂韭饼吧…”吃着薄饼,脑子里就想到了同源的羊脂韭饼,越想就越馋,这么想着嘴上也就顺道说出来。“咱家可是你掌厨,你想吃就做,等会儿你自个儿去买菜蔬,今日文绣院的绣品要得急,我可得去了,碗你加点热水洗洗。”陈欢话音刚落,一撩筷子,拿上她自己的风帽,遮住梳得一丝不苟的发髻,她身形高挑丰盈,脸色白皙隐有小痣。裹紧披帛,打开厅堂的门,往文绣院赶去。留下祝陈愿一人慢悠悠地吃着早饭,食店得到立春才开门迎客,她倒是成了家里的闲人。收拾完残局,地炉里的炭火也渐渐熄灭,寒意从窗户缝里透进来,祝陈愿双手哈气,搓热手心,才戴上风帽,拢紧加厚的袄子,提溜上竹篮子,走出门外。这样冷的天,即使是日头出来,祝陈愿还是冻得慌,不过院里菜畦里的韭菜可比她能挨冻,长得郁郁葱葱,青翠挺拔。她路过狗窝时,透过门缝,里面的雪蹄还在趴着没醒,祝陈愿也没有叫它起来吃狗食,悄悄地绕过影壁,打开门,顺着台阶走到巷子里。她家住在东安巷的巷尾,后面没有人家,只有蜿蜒出去的青墙,祝陈愿走得很小心,起得早,地面结的薄霜还没化,要是快步,指不定得摔上一跤。一晃神的功夫,就从巷子口走到大街上,迎面就是安兴桥,上面的浮铺挨得很近,祝陈愿乍一看,都分不清招牌是哪个摊子的。桥上几只骡子驮着粮食,数来个穿着单薄衣衫的行贩挑着担子来回穿梭,更有牵着高头大马的男子挤在人群里。高昂又兼杂着声调动听的叫卖声,过往行客三两交谈的声音,桥下汴河里来往船只舟楫搅动着的水声,跟巷子里的清静截然相反。“立春前买卖的人可真多。”祝陈愿咕哝着,呼出浅浅的白气,桥上太过热闹,她不是个愿意凑到人堆里的,远远地瞅上几眼就作罢。挎着篮子沿着街边走,还没走两步,就在巷子口卖洗面汤的铺子前,碰上了叶大娘,她上了点年纪,头发两鬓发白,全靠周边接点活,添点家用。还没走到跟前,她带着笑意的话语就远远的递过来,“小娘子,从青州回来了?”“前两天才刚回来,身子疲乏着,躺了一天今日才出门瞧瞧,叶大娘你这是接了哪家的活计?”祝陈愿也不好急着走,站在大街上跟她寒暄起来,瞟到叶大娘手上拿着的薄纸,顺口问了句。“这呀,不是还有十来日就到元宵了,糊点纸灯笼赚点铜板,不过等小娘子你的食店开门了,我照样还是先忙你的。”叶大娘说话嗓门不小,看着粗枝大叶,可做事却十分干净细致,往常祝陈愿都是请她帮忙处理蛤蜊、鲫鱼、春笋等物,还有帮着招待食客。“食店等立春就开门迎客,还是和之前一样,你晌午就过来。”两人又在街上攀谈了一会儿,祝陈愿才不急不缓地继续往前走,她脚程还算快的,不多时拐进一家她惯常去的肉铺里。店家是个壮硕的中年男子,嘴上一道浓密的胡子,见祝陈愿走来,倒是很热情,相熟之人见面总会客气地问候几句。 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第1页/共2页
2022年07月19日更新
0万字
古代药膳手札
古代药膳手札
都市现言
江淮城这地界,山多近水又靠海,一进秋日,满河渔船往来。乌篷船泛波上,依附于水面而建的瓦屋,青砖白墙好风光。麦冬和麦芽坐在临街的石阶上,两个黄瘦的孩童,头发稀疏,脸上的神情凝重,两双乌黑的眼睛一 古代药膳手札全文免费阅读_古代药膳手札全文阅读免费试读 江淮城这地界,山多近水又靠海,一进秋日,满河渔船往来。 乌篷船泛波上,依附于水面而建的瓦屋,青砖白墙好风光。 麦冬和麦芽坐在临街的石阶上,两个黄瘦的孩童,头发稀疏,脸上的神情凝重,两双乌黑的眼睛一错不错地看着那些渔船上卸下来的河鲜。 偶尔有卖饴糖的老丈走过,糖香气让他们两个忍不住咽了咽口水。 麦芽捂住咕咕直叫的肚子,她趴在自己的腿上,有气无力地说:“麦冬,我好饿。” 自从阿姐病倒以后,他们将屋里能卖的物件全给卖了,可买来的汤药吃了不见好,银钱又所剩无几。 他们两个把能吃的给了阿姐,自己时常忍饥挨饿。麦芽已经不知道多久没吃过一顿饱饭。饿的时候便往肚里灌些生水,也好让它不要叫得那么欢。 本来想出来捡些菜叶子,什么都没有捡着。 作为双生子里的哥哥,麦冬沉默不语,他将目光望向远处的码头,那里有船夫在卸货,干上一日便能有一百文,只是人家不会要没力气的小孩。 他转头摸摸麦芽粗糙打结的头发,老气横秋地说道:“我们回家去,锅里还有桂婶送来的一块蒸饼,等会儿留些给阿姐,剩下的你吃。” 麦芽伸出自己的手,比划了一下,她舔舔干裂的嘴唇,小声说:“我肚子小,尝点就饱了。” 多吃些,麦冬本想脱口而出的三个字,又被咽了下去,并未再开口。 纵使那蒸饼干硬无味,可只要想着,他们就觉得身上有了些力气,扶着墙角站起来,两个孩子肩并肩走在回家的坊巷里。 边上时不时有孩童嬉笑跑过,坐在巷子口做针线活,或是说嘴的妇人三五成群聚在一起,看两人走过,都收起笑,眼神怜悯。 麦芽和麦冬自从爹娘死后,阿姐又卧病在床,对这样的眼神早就见怪不怪。谁叫他们一家现在是东城巷里最落魄的人家,贼偷的来都得空着手走。 哪管他们以前在巷子里时叫人艳羡过的。 两人挺直腰背低声问好,便迈着虚浮的步伐,走到一间门都朽坏的屋子前,麦冬都不敢用力推,生怕它倒下去。 轻轻地拉开门,和麦芽一起进去,院子很大大,可空荡荡的只有一口井,和几株枯得快要死掉的树,大片药田荒芜。 “我们先去看看阿姐醒了没?” 麦芽声音很轻,脚步虚浮,说完径直往边上一间屋子里走去,窗户半靠在墙上,木门板裂开。开门后就是床,旁的物件一样都没有。 还有一个女子躺在床上,从窗户透进来的光能看清她苍白发青的脸色,两颊凹陷,头发很长却干枯开裂,瞧着像没几日活头一般,连呼气的起伏都没有。 “麦冬,阿姐到现在都没有醒,你说” 麦芽她满脸害怕,声音发抖,惶然又无措地望向麦冬,失去爹娘后,要是再没了阿姐,这世道哪里有两人的活路。 又想起了早逝的爹娘,她一时忍不住,眼泪滴在发白破旧的衣衫上,麦冬拍拍她的脊背,麦芽抱着他哭出声。 晏桑枝是被两人微弱的哭声吵醒的,她昨夜睡不着吹了风,躺下便发起高热,现在浑身酸软无力倒也正常。 但她住的地方僻静无人,何来的哭声,晏桑枝心里疑惑,努力转过头往边上看,只瞧了一眼,怔愣到眼珠子都没动。 “许是我白日刚祭奠过他们,晚上就入梦来了。” 她喃喃自语,又不敢惊扰两人,生怕这梦太过短暂。 哭到抽噎的麦芽缓口气,反手抹把眼泪,瞧到晏桑枝醒了以后,连忙露出个笑来,踉跄地扑到床前。 “阿姐,你可算醒了,肚子饿吗?我和麦冬去把蒸饼热了给你吃。” 听见麦芽说话,她心下起疑,缓缓抬手去摸麦芽的脸,触手温热粗糙,连屋子里的药味也能闻见。 晏桑枝掐着自己的手,心跳剧烈,让自己镇定下来。打量着屋子,墙上有个烧出来的洞,很是显眼,那是小时候她拿火烛烫的。 可这屋子明明早就垮在大雪里了,连点木屑都未曾留下。 似乎想了很多,脑子里一团乱麻,而后她摇摇头,手抓住被褥,用干涩的嗓子问道:“爹娘可曾吃了?” 这话一说出口,麦冬和麦芽两人相互看了一眼,愣在原地。 良久麦冬才开口,话语里带了些小心翼翼,“阿姐,要不我去给你煎碗汤药来?” 她再次摇头,又问了一遍。 “爹娘已经走了有两年了。” 门外有风吹过,窗户猛地被关上,麦芽在此时才开口说话,哪怕很轻,晏桑枝还是听得很清楚。 她脑子嗡嗡地响,出口时语气平静,“我这日子过糊涂了,脑子也不中用,连现在是什么年景都想不起来了。” “是安平十年,江淮城才刚入秋。” 麦芽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她,目光担忧。 安平十年?可现在不该是太初十三年吗,江淮城她也从来没有听过。 晏桑枝越发觉得这真的是一场梦,她浑身无力,却强撑着起来,伸出麻木的手,扯出一个笑说道:“你们两个过来,让阿姐瞧瞧。” 只瞧了一眼,几欲落泪,怎么还是这般模样,跟他们死在那年大雪的样子竟相差无几。 可若这是梦的话,为何不让她回到爹娘还在的时候。 “我瞧着怎么跟七岁时一样。” 晏桑枝的声音又轻又细。 “阿姐,我们之前才过了七岁的生辰呢。” 麦芽听了她的话,赶忙回话,心里只觉得莫名,阿姐看着他们的眼神好生怪异。 晏桑枝听到这话,愣在那里。 竟回到了大雪来时的那年吗? 她的心神难以平静,想落泪,又想要大笑,只是在乱世摸爬滚打几年后,已经习惯于麻木。 可稍喘口气,涌上来一阵心慌,为何会来到这里? 江淮城,秋日,七岁。 晏桑枝想到这里,头痛剧烈,心里砰砰直跳,猛地往后仰,心悸到无法呼气。 “阿姐,阿姐!我给你叫大夫去。” 麦芽被唬了一跳,惊得扑在床边,嘴里喊着,脚便要往外头奔去。 晏桑枝不知道哪来的力气抓住她的手,摇头,喘着粗气道:“别去,我只是起得猛了,歇会儿就成。” 其实是老毛病又犯了,从爹娘死后便有的,忧思过重,悲则气消。 她眼前朦胧模糊,躺在床上,脑子里闪过许多人的脸,而后是漫天大雪,白的雪,白的骨。 她恨极了雪。 紧紧蹙起眉头,哪怕陷入梦里也呢喃道:“不要,不要。” 晏桑枝做了一个梦,她又梦到了十四岁那年,爹娘死在山洪里,作为长女哭到昏厥,也只能披麻戴孝,强打起精神处理后事。 后来心力交瘁病倒,靠邻里接济,姐弟三个才不至于饿死。 只是好景不长,等到晏桑枝重新振作起来后,那年天降数十年难得一遇的大雪,无数人的骸骨都埋在了白茫茫的雪中,里面就有麦冬和麦芽,那时他们只有七岁。 晏桑枝命大,熬了下来,失去双亲后又没了弟妹,心存死志。可也是在这年的开春,遇到师父,教她做药膳的手艺,教她如何在乱世里活下去。 但是后来,师父也死在一个雪天里。 她无法释怀,明明晏家满门行医,数代下来不知救了多少百姓的命,竟没有落得一个好下场。 或丧生于瘟疫,或死于山里采药,亦或是早夭。 师父和她在乱世,在瘟疫时救了那么多人的性命,可也不得善终。 梦里到最后,所有人的脸消散于茫茫风雪中。只剩她一个人蹒跚独行,走了几步,摔在雪堆上,晏桑枝俯趴在地上,手指深深陷到雪里,牙关紧咬。 她不服,她恨天道不公。 为何,为何积德行善,落得这般下场。 翻身仰躺雪地上,眼前四周俱是白苍苍的一片,连点旁的颜色也没有。晏桑枝哂笑,揪起一团雪往远处扔,扔的是她的怨气。 数年难以消散的积怨。 不知过了多久,她累得闭起眼喘气,听见有道威严庄重的声音落下,震动四方,“晏桑枝,景平国安城镇人。晏家一门,数百年救万余人,满门功德,皆应于汝身。” 晏桑枝心神俱动,摸索着坐起身,她什么也看不见,却丝毫不感到害怕。 听见虚空之上,纸页翻动,“而汝,于太初十年救下人命三十五条,太初十一年,一百余人,太初十二年,一百五十余人,太初十三年,三百余人。死于太初十三年。 功德满身,界灯已开。” “汝可有所求?” “我、可、有、所、求?” 她一字一顿地重复,若是可以,她想回到有爹娘在的时候,可心里冥冥之中好似知道,回不去的。 脑中想起麦芽和麦冬,想到昏睡前他们所说的江淮城,思虑良久后,她听见自己说道: “我想留在江淮城,此世所念亲缘俱在,平安喜乐,别无所求。” 虚空传来一道佛音,“如汝所愿。” 晏桑枝于白光中醒来。
2022年07月18日更新
0万字
小镇人家
小镇人家
都市
陇水镇刚开春,小雨不断。临近晚间,镇里人家升起的炊烟都笼在烟雨中。方家的灶上炖着浓汤,热气翻滚,柴火噼啪作响。方母手里忙活,小黄鱼得趁鲜活的时候吃,她掐头去尾,左扭右扭拔出鱼骨,扔给候在边上的 小镇人家全文免费阅读_小镇人家全文阅读免费试读 陇水镇刚开春,小雨不断。 临近晚间,镇里人家升起的炊烟都笼在烟雨中。 方家的灶上炖着浓汤,热气翻滚,柴火噼啪作响。方母手里忙活,小黄鱼得趁鲜活的时候吃,她掐头去尾,左扭右扭拔出鱼骨,扔给候在边上的猫儿吃。 剩下的鱼身拎起来,滚到面糊里,沾满为止,铁锅里的油热到起泡,小黄鱼一碰到油,滋啦滋啦地响,面糊发胀,炸的皮黄里嫩再捞上来。 白瓷盘里放了一条条圆胖的拖黄鱼,夹完最后一根,外头的雨渐大,打在屋檐上,划进明月河里。 方母赶紧用围布擦擦手,打开窗瞧了眼,便走出灶房唤了声,“阿夏。” “哎。” 门口立马探进来个脑袋,圆圆脸,杏仁眼,月棱眉,眉眼笑意浓,绾得丱发,衬得娇俏。 阿夏扒着门框往里头看去,闻到一股香,忙跨进门槛,欣喜道:“阿娘,拖黄鱼好吃了?” “我真是生个馋猫儿,来,张嘴。” 方母嘴上状似嫌弃,却用筷子夹了最大的一条拖黄鱼,塞到阿夏嘴里。 刚炸好的黄鱼,香得不成,面糊脆得沾嘴就往下掉,阿夏赶紧用手接住,另一手捏鱼尾,嘴里还不忘嚼咽,外头的面糊脆,里头的软实,吃到没刺的鱼肉,嫩的吃完都要咂摸几下。 她吃美了,方母又给她塞了条,从袖口拿出荷包,摸出二十来文铜板,嘱咐道:“外头落雨了,你哥今早出门急,伞也没带,你送一把去,免得淋雨回来还得发寒。” 阿夏嘴巴塞得满满的,两颊鼓出,直点头。 方母瞧她孩子气,又道:“走廊桥底下过,别叫雨溅了一身泥点子。回来时,拿铜板去陈婆家打一瓶米醋,剩下的你买个零嘴。” 说完转身取出个长瓷瓶,放进小竹篮递到阿夏手里。阿夏晓得,这买零嘴的钱是阿娘给的跑路钱,嘟囔着说:“我今年都十五了,还当我是小孩。” 方母笑她,不理会让她赶紧出门去。 阿夏拎着竹篮,从廊下走到厅堂,门边上有挂伞的地方,一把把油纸伞摆的齐整,垂下几缕穗子。栀黄色的是她的,又拿了把绿松色穗子的伞。 撑开出门去,到天井时雨便啪啪滴下来,溅起小水洼。阿夏很喜欢踩水玩,不过还没到夏日,也没穿木屐,她只能遗憾叹口气。 从方家走到临水书院,阿夏路过了四五个廊桥,才踩着水到书院的门口。天色昏沉,门口的学子还不少,等着家里爹娘送伞来。 方觉正包好书,准备淋雨走回去,远远就见阿夏打着伞过来,到了近处看她底下衣衫都湿了一些,便说:“怎地让你来接,等会儿雨就歇了。” “看它哪歇得了,到时候大哥你淋一身雨,阿娘得念好半晌,我不耐烦听。” 阿夏站在台阶下把伞递给他,晃晃小竹篮,仰头催促:“阿娘还让我买醋,大哥你走快些,晚点陈婆婆家关门了。” “不急,”方觉抱着书从阶上下来。 “先生好。” 边上有学子跟他行礼问好,他一一还礼后,走到阿夏旁边。舒朗的眉目俱是笑意。 “今日学院发了束脩,早上路过李叔的铺子,他今日开门做酒焖汁肉,我请他留了一块,拿回去加个菜。” “啊呀,清明还未到呢,就有酒焖汁肉吃了,”阿夏话语溢着喜气,又道:“太公今日有下酒菜吃,阿娘指定会给温盏酒。” 方觉低低笑了声,拍拍她的脑袋,“还得是蜜酒,也好叫你拿根筷子沾点尝尝。” 她喜酒,却碰不得,小盏酒就醉得晕乎。 阿夏被戳中了心思也不恼,抬高伞面去看天色,之前还有点子光亮,眼下全叫乌云给罩了,混沌一片。路上寒风滚滚,冷煞人。 街上行人走得愈发快,甩起一团团水花,各家铺子檐下的日月灯、羊皮灯、珠子灯相继亮起,烛光晃眼。 到了李家铺子前,老远就闻到,酒香混着浓稠酱汁气,香得人打跌。铺内放着几只高瓦炉,上头置陶锅,咕嘟冒泡,底下的炭烧得通红,白汽氤氲。 李叔是个白胡子胖老头,每日都乐呵呵的,看见兄妹俩过来,忙招手,“阿觉,阿夏,快来尝一块。你们要带走的我现下给你装。” 他从柜子底下拿出一盘切好的酒焖汁肉,四方块,还冒着热气,汩汩汤汁从肉上滑落低下,胭脂色的肉皮,间杂稍白的肥肉,底下带一点精肉, “我可馋李叔你做的酒焖汁肉了,我阿爹做不出你这样的。” 阿夏嘴巴很甜。 “这做肉的红曲要好,我自个儿费了大力气造的。里头学问大着呢。” 肉还得要肥瘦得当的肋条,旁的味道稍差,骨沫一概是不能有的。这样的肉焯水后,煮开浮沫去尽后,再熬上半日,小火焖煮,煮到香料、红曲、糖霜全入味后。一掀盖,色泽红润,肉皮软弹才算好。 李叔边笑着说边掀开陶锅,取出里头煨的小方肉,一块块码在孔明碗里,又拿铫子往小眼里倒滚水,塞上孔眼。 这样回到家肉还是滚烫的,他把孔明碗装在提盒里。 阿夏眼睛瞧着他的动作,手里也不客气,拿签子叉了块肉,没用力,吱的一声,签子就直直立在肉上头。肉皮炖的太软了,不用咬,抿一抿就散了,酒味没吃着,酒香和甜倒是全在舌尖上。 她爱吃肉皮,一点也不肥腻,底下的精肉要稍逊色点,不过酥烂的也好吃。要说还是酒焖汁肉的汤汁最妙,倒进碗中和吃到半剩的米粒拌一拌,既不寡淡又不甜腻,让人能一气扒完一碗饭。 嘴里的才将咽下,就听李叔催促他们。 “拿上提盒赶紧家去,天黑可不好走。碗明日阿觉过来还我就成。” 方觉点头,拿出铜板放在桌上,“洗完给李叔你送来,家里正等着拿肉下酒,李叔,我和阿夏先走了。” “成,老方头有口福了。” 阿夏跟他告辞后,往前跨了好几步,又回过头去看。小铺子前的苏灯随风晃荡,光影下走来打闹的学子,李叔照常叫住他们尝一尝自己的酒焖汁肉再回家,吃了后回去一路上嘴巴都是甜的。 她的眼里满是笑,低头看到自己的小竹篮,一下收起来,差点忘了还没打醋。紧赶慢赶到陈婆婆的店里打了一壶醇香的米醋,出门后还被塞了两块糖糕。 方觉不吃这零嘴,包好放到她的小竹篮里,语气打趣,“跟着你一块出来,到哪都有吃的。” 阿夏小时生得玉雪可爱,嘴又甜,方母还喜欢打扮她,走哪都带着。着实叫那些叔婶婆子喜欢的不得了,知晓她嘴馋,家里做了好吃的总爱塞给她一块。 不过她们到方母摊上买东西时,方母也会少收些银钱,或是搭点添头。 阿夏大方点头,本就是事实。兄妹俩相互打闹从廊桥底下走回去,到家雨渐小了些,天也黑得不见五指。 果不其然挨了方母的一顿数落,她从灶上把放到半凉的姜汤让两人灌进肚里。姜汤糖放得不多,辣得阿夏只喝了一半,剩下全是方觉喝的。 方母让他们两个净手去,自己把温着的菜端上来,一盘拖黄鱼,一小盏米醋,浓白的鱼汤里放一把小葱,一碟煎到黄焦的豆腐,还有碗里颤巍巍的酒焖汁肉。 饭间里头摆了个暖炉架,生了炭火,圆桌上放高足瓷灯,灯火昏黄,暖意融融,外头雨声淅淅沥沥。 方母取出温碗注子,往青瓷注子里倒澄亮微酸的黄酒,阿夏提着煎水的铫子,热水灌进温碗里,注子发烫,里头温的黄酒才暖的好入胃。 边上的木工房的锯木声渐息,太公进来就闻到了酒味,抚掌大笑道:“今晚还有酒吃,老李家的肉是谁买的,配酒顶好。” 太婆随后过来,闻言白了他一眼,“这黄汤少喝点,阿夏也别沾,明儿个起不来。” 阿夏伸出去的筷子慢吞吞收回来,方觉在一旁笑她,给她舀了碗鱼汤。 她喝了一勺,鲜得要掉眉毛,挨在碗边喝了一大口,肚里满足后才问道:“阿爹什么时候回来?” 她爹是做帮厨的,厨艺好又做出名头来了,四里八乡都请着他去,一去好几天都不着家。 方母夹了筷肉,告诉她,“还有一两日呢。” 方家席上就没有食不言的规矩,太公抿着小酒,吃筷子酒焖汁肉,把筷子搁在一边道:“阿夏,明早我跟你娘去河湾支摊,那里有乡市,还请了戏台,去不去凑个热闹?” “爹你都问了,这皮猴还能不去。明早鸡叫时就起,你可别给我闹腾,赶紧睡。” 阿夏听到方母的话,老实地哦了声,吃饭时欢喜地翘脚,她明日可要起最早。
2022年09月23日更新
0万字
书架
书城
书单
我的